IG: tom.raymond.photography

Quanzhou
Taipei
Leeds
Shanghai

聊聊“陸生”這一個框架

2018.7.1,正式結束了在臺灣的第三個學年,做個小總結。

寫這篇文的原因是昨天我參加了分享會——“聊聊,淡江這個框架”,分享會是兩個我很尊重的淡江的學長主辦的,由三位已畢業的校友、教職員和“十二位”擁有不同可能性的大四學長姐進行分享和交流,因此有了一些想法想要寫出來。

這個活動一直圍繞著一句話,“1% 的勇氣,99% 的可能性,活出大學不一樣的可能性,與迷惘共存,因為迷路也是一條路。”我相信大多數的學生還沒有確定未來的具體方向,一直處在迷惘的狀態,其實,我也是如此。

大一的我,第一次來到臺灣,而淡江的一切對於我充滿了新鮮感和不確定性,我混跡於各種社團活動,真的就是很浪。

大二的我被選為陸友會副會長,這一整年有一半的時間是花在社團上的,社團的經歷讓我有了一大幫的死黨和朋友(當然被小人背後捅刀子的事情我也經歷過),而社團的經歷給我更多的是友情的收穫,以及處事能力上面的積累。

前面兩年的我,大多數時間只是在陸生的圈子裡,只有一個模糊的出國申請研究所的目標,而做的事情很盲目,甚至有時候不知為何要做,直到大三。

大三的我,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參加了兩岸大學生青年領導力論壇,這一次讓我認識到了很多的淡江大學優秀的臺灣同學,他們大多數為社團領導人且一直都在社會上參加各種活動,如國際志工、策展、創業……因為認識了淡江的這樣一群人,並且在論壇上與其他名牌學校對比,我才開始正式認識淡江。並且經歷了這一次論壇,我開始著手去做一些自己希望在大學生活做的事。

先聊聊淡江,淡江大學真的稱不上臺灣最頂尖的院校,但是淡江大學的學生是臺灣最有想法的一群學生,這一切的一切來源於淡江大學太過活躍的社團氛圍和淡江的校友社會人脈關係,淡江“企業最愛”的名號雖然有點搞笑但也進一步體現了淡江的校友在各個社會領域上面的成就,所以說,在淡江大學你可以看到更多社會上的現實和可能性。

接著聊聊陸生,在淡江大學,“陸生”兩字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優秀的成績,然而真的只是成績而已,往往每個科系的成績前五名總會有陸生的名字,在其他地方呢?例如社團活動、比賽,很少有陸生的身影。很多陸生和前兩年的我一樣,被框在了“陸生”這一框架裡,生活就是讀書和跟陸生玩,周圍的朋友都是陸生,很少有與台生甚至是馬來西亞等地區的學生有交流,甚至很多陸生會因為對事物的理解或是想法而拒絕與台生接觸交流。

我認為陸生很多時候都是被框在“陸生”這一個框架裡了,這裡的意思並不是意味著你不應該和陸生玩。我的意思是,如果跳出陸生的圈子,與其他地區的學生交流學習,你會看到在淡江更多的可能性。

舉個例子:參加論壇後的我認識了很多優秀的天津大學的學生和臺灣院校優秀的臺灣學生,而在這之後就有臺灣的學長邀請我去參加產品創新的商賽,在論壇和比賽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臺灣學生與大陸學生思考的方向的差異性,大陸學生更注重整體的呈現而臺灣的學生更注重整個專案的亮點……這些經歷讓我從臺灣的學生身上學到了很多思考問題的新方式,也給我帶來了很大的改變。

“1% 的勇氣,99% 的可能性,活出大學不一樣的可能性,與迷惘共存,因為迷路也是一條路。”這句話我認為對於陸生來講意味更深,我們選擇了來臺灣就學,相比於在大陸,更有可能活出大學不一樣的可能性。我希望陸生們可以嘗試跳出陸生這一框架,與其他地區的同學交流。相信,在迷惘的路上,你會發現臺灣的大學生活不只有學習知識,還會有更多的可能。



(太久沒寫東西,感覺文筆生疏了好多 ╮(╯▽╰)╭  多多包涵啦)




评论
© Tom Raymond | Powered by LOFTER
回到顶部 ∧